57秒的快手
快手对短视频的定义是57秒。根据快手CEO宿华的说法,这个数字是根据人工智能系统对每天打开快手的用户的每一个行为进行判断归纳而来,而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次测试,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的测试。
10秒的微信
去年年底,微信小视频从原先的只有6秒升级成了10秒。而原先的6秒,也是在经过千万次测试又综合了视频大小之后的综合考虑。
4分钟的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短视频的标准为4分钟。当然,这个数字也是今日头条在分析了国内一线短视频PGC的作品后得出的结论。今日头条认为4分钟是目前短视频最主流的时长,也是最适合播放的时长。
6秒的Vine
作为短视频的先驱,Vine短视频的时长一直严格限定在6秒钟以内。他们认为,这样更易于进行社交分享。巅峰时期Vine拥有超过四千万的用户,可惜迅速陨落了。
60秒的Instagram
Instagram上的短视频时长最初定为15秒。2016年,Instagram将短视频的时长延长至了60秒。目前,Instagram已经拥有超过两千万的用户,90%的Instagram用户在35岁以下。
3-12秒的Yelp
Yelp的主业并不是短视频,而是商户点评,用户在商铺进行消费时,可以使用3至12秒的动态视频来记录商铺的原貌,更好地为其他用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1分钟的C Channel
日本的C Channel与中国的美拍类似,它的定位是一分钟学生活小技能的短视频平台,比如一分钟化妆,一分钟收拾房子等等,目标人群是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几乎所有内容都是为年轻女孩推出的“How To(如何做)”形式的短视频。
无论是3秒、57秒还是4分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台的标准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分析后的结论,并且与平台的定位和目标人群密切相关的。比如陌陌的15秒,针对的是普通UGC,只是为记录心情;快手的57秒,针对的是90后甚至00后UGC,这是他们语言表达习惯;而针对PGC的头条,更多的是要完整描述一段故事,4分钟或许更为合适;而3秒的视频能做什么呢,Yelp觉得以此作为消费者来记录和点评商铺的时长已经足够。
不过如果考虑不同时长的变现来说,超过15秒以上的时长还是更为普遍,因为更长的时间意味着广告主能有更多时间去展示自己的品牌文化,塑造品牌的形象和特质,以艺术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产生受众互动,形成联系紧密的用户关系,自然也是属于短视频中最容易实现商业合作的类型。这类视频变现的模式大多以广告植入为主,比较单一。
对于15秒以下的短视频类型,在商业的空间上也因为其时长的问题而形成另外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反倒是拓宽了商业合作的可能性。比如对于3秒Yelp来说,他们的商业价值在于,开发了短视频的另一种描述用户的消费体验的功能,也能成为商业变现的另一种方式。而对于15秒的微博和陌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社交互动性和强分享性,这种特性带来的商业空间在于,广告主通过与KOL合作,不仅可以通过评论进行互动,而且也可以通过这种分享来增强互动,而这一点,也正是短视频与用户的弱关系的特征所缺少的价值所在。
那么短视频到底应该是多长?最后其实还得市场和用户说了算,或许vine的陨落就是很好的例子。借用宿华的一句话:不是一定要你接受这个标准,但你抗拒用户的选择,结果只是你自己被边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欢迎约稿:一切值得分享的人物、事件我们都可以去采写;
欢迎投稿:一切有态度有深度有话题的观点我们都能沟通;
欢迎爆料:一切严肃及非严肃资讯、八卦我们都接受爆料;
以及任何想法,大家通通可以勾搭minzhang@huox.tv返回搜狐,查看更多